核桃举肢蛾又名核桃黑,鳞翅目、举肢蛾科。
分布及危害:在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等省核桃产区发生普遍,危害严重。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,被害果果皮发黑,皱缩,种仁也干缩变黑,引起早期落果,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。
形态特征:成虫体长4~8毫米,翅展12~15毫米,黑褐色;翅狭长,前翅黑褐色,端部1/3处有一近拟月牙形白斑,翅基部1/3处近后缘一圆形小白斑,缘毛黑褐色,后翅褐色。体腹面银白色;卵长0.3~0.4毫米,椭圆形,初产时乳白色,后渐变为淡黄色、黄色或淡红色,孵化前为红褐色;蛹长4~7毫米,纺锤形,黄褐色至深褐色;茧长7~10毫米,长椭圆形,褐色,常粘附细土粒。
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:河北、山西每年发生1代,北京、陕西每年发生1—2代,河南每年发生2代,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中或杂草、枯叶、石块、土缝间结茧越冬。在1代区翌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,化蛹盛期在6月下旬。蛹期7天左右。6月下旬至7月下旬开始脱果,8月上旬为脱果盛期,脱果幼虫入土结茧越冬。2代区成虫分别发生于5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7月上旬至9月上旬。成虫昼伏夜出,白天多栖息于核桃树冠下部叶片背面及树冠下的草丛中,后足上举,常前后摆动,故名举肢蛾。该蛾晚7时前后活动,飞翔,交尾、产卵、。卵多产于两果相接处,也可产于萼洼、梗洼或叶柄上,每处1~4粒,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30~40粒。卵期约5天。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1~3小时后蛀入果实,在青皮内纵横串食。入果孔很小,不易发现。蛀道内充满虫粪,蛀道周围发黑腐烂,后整个青皮皱缩变黑,提早脱落。每果内可有幼虫5—7头,多者可达30余头。核桃举肢蛾的为害,一般深山区重于浅山区,阴坡重于阳坡,沟里重于沟外,荒地重于耕地,羽化期雨量充沛发生重,干旱年份发生轻。
推荐防治方法:每667m2用100亿孢子/ml短稳杆菌悬浮剂80~100毫升兑水45公斤左右,在成虫产卵期每隔10~15天均匀喷细雾1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