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大螟,学名 Sesamia inferens (Walker)鳞翅目,夜蛾科。别名稻蛀茎夜蛾、紫螟,主要危害水稻、玉米、高粱、麦、粟、甘蔗、芦苇、油菜、英白、稗等。
形态特征:成虫雌蛾体长15mm,翅展约30mm,头部、胸部浅黄褐色,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;触角丝状,前翅近长方形,浅灰褐色,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。雄蛾体长约12mm,翅展27mm,触角栉齿状。卵扁圆形,初白色后变灰黄色,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,聚生或散生,常排成2~3行。末龄幼虫体长约30mm,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,共5~7龄。蛹长13~18mm,粗壮,红褐色,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,臀棘有3根钩棘。
为害特点:基本与二化螟相同。幼虫蛀入稻茎为害,也可造成枯梢、枯心苗、枯孕穗、白穗及虫伤株。主要区别:大螟为害的孔较大,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。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,蛀孔大、虫粪多,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,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,受害稻茎的叶片、叶鞘部都变为黄色。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,田中间较少,也有别于二化螟、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。
推荐防治方法:当枯鞘率达5%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,即大部分幼虫处在1~2龄阶段,每667m2用100亿孢子/ml短稳杆菌悬浮剂80~100毫升况水45公斤左右均匀喷细雾。 |